<
明德近闻 > 物明观点

凛冬已至?

时间:2018/12/24 来源:物明投资--张宗友

本文标题取自医药魔方孔雀老师的小说,唯一的不同是加了一个问号。小说发表恰逢带量采购结果公布,使文章显得特别应景。我相信带量采购的结果出乎市场各方的预料,31个通用名药品中有25个中选,其中23个为仿制药,与试点城市2017年同种药品最低采购价相比,中选品种平均降价52%,最高降幅96%。资本市场对此给出了最直接的反应,医药股纷纷中枪倒地,股价平均跌幅达30%。市场对此形成的逻辑非常清晰:中国医药市场仿制药红利的消失。

长期以来,中国医药市场存在仿制药红利,一方面国内上市的原研药在专利过期后未出现专利悬崖现象,价格长期保持高位,另一方面国内仿制药价格也向原研药靠拢,利润丰厚,故而国内制药企业过去几年的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市场对于带量采购和药价下降虽有预期,但很少有人想到会有52%的平均降幅,恩替卡韦96%的降幅更是让人瞠目结舌。这意味着国内医药市场规模在短时间会大幅萎缩,仿制药的高毛利和高利润不复存在。与此相随,国内医药产业链的利益链条需要重构,传统的经销代理、带金销售等模式都会发生改变,总之一句话——仿制药的好日子没有了,故有化工研究员给医药研究员讲研究方法和估值体系的戏谑之辞。其中最难熬的莫过于开展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制药公司,本以为整军备战要共拒外敌,搞了半天是打内战,真是猜得到开头,猜不到结尾。


虽然市场对此非常悲观,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笔者还是试着从积极的角度对此做个解读,希冀让人从凛冬中感受到一些温度。

中国诸多制药公司因其规模小、研发弱而长期为人诟病,无法与国际巨头竞争。这种局面的形成自有其原因,关键是如何打破这种局面。推行带量采购会改变中国仿制药市场传统的销售模式,压缩中小型制药公司的生存空间,未来中国制药公司从4000多家压缩到1000家是可以期待的,这听起来有点残酷,但这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推进带量采购产生的积极效应之一是推动中国制药产业集中度的快速提升,增强行业龙头公司的综合实力,有利于中国制药产业的长期发展。

从长期看,带量采购及其他医保控费政策会让公众在公立医院享受的医疗服务质量下降,因为很难在人均医保费用下降的同时维持公立医院既有的医疗水平,这不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举例来说,带量采购让国产仿制药大量替代进口原研药,这对控制费用效果明显,但是很多医生坦陈仿制药很难达到和原研药同等疗效。如果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下降成为普遍情况,中国有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的中高收入群体会转向商业医疗保险,通过自费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这有利于中国盈利性医院的发展和医疗体系的分层,最终有可能形成类似于香港的医疗服务体系。

带量采购及其他医保控费政策也有利于中国医疗资源的市场化定价和效率提升。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最好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公立医院,政府用行政管制压低医疗资源定价,总体上未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了医疗资源使用效率,以药养医、医生回扣导致的医保资源浪费都与此有关。如果医生不能通过市场化合理定价实现自身价值,一定会用非常规方式实现支付转移。假定未来一系列医保控费政策把医生通过灰色收入实现自身价值的路径堵死,政府应该有市场化的政策推动医生自身价值实现,让医疗资源和患者按照经济规律进行匹配,这有助于实现医疗资源整体效率最大化。


从投资的角度看,带量采购及其他医保控费政策短期内肯定会给投资机构带来压力和困扰,但是这里面也蕴含着非常大的投资机会,因为行业格局重塑和利益重新分配会创造很多投资机会,正所谓不破不立。

短期内,制药公司对带量采购带来的一次性冲击都无法逃脱,大单品和销售驱动型公司受到影响尤为明显。长期看,优秀的公司不会仅仅因为核心品种价格大幅下降就一蹶不振, 一家制药公司之所以优秀,不仅仅是因为品种带来的竞争优势,还包括研发、销售、团队、战略等要素表现出色。这些公司有足够的能力和措施应对冲击,对于产品线丰富的头部公司尤为有利,头部公司通过提升市占率、产品研发和创新完全可以对冲医保控费的影响,甚至取得比之前更大的成功。我判断活下来的制药公司将来日子应该会不错,至少不会像资本市场表现的那么悲观。从投资的角度看,优秀的公司大概率会继续优秀,行业重塑叠加价格大幅调整可能意味着更好的投资机会。

带量采购及其他医保控费政策的推行也有利于制药渠道的均衡发展。在仿制药高毛利时代,医院市场是中国制药行业最大的销售渠道,占比在70%左右,制药公司为了维持医保渠道的高价格,会主动放弃零售市场,这让很多刚需患者只能去医院高价使用药品,造成医保资源的浪费。在仿制药价格大幅下降后,未来医保渠道和零售渠道完全可以打通,患者可以低价、便利地购买各种药品,既节约医疗资源,也节省医保支出,提高了药品的普惠性。除了零售市场,第三终端也会成为各家制药公司抢夺的重点。虽然由于医保覆盖等原因导致第三终端支付能力有限,市场容量不会很大,但是这个渠道的特殊性可以让药品价格维持在高位,实现更好的盈利。此外,第三终端也非常适合某些特定品种的销售。 

虽然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强化控费以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费用高速增长,但是中国医保支出的总额并没有下降,蛋糕还在持续变大,只是蛋糕分配的参与方和分配方式在发生改变。如果有参与方在此过程中实现负收益,那么一定有参与方在此过程中实现远超平均水平的正收益。因此,我们要着眼于带量采购会如何影响市场参与方的收益。仿制药价格下降会有一个显著的获益方——研发创新型的医药公司,政策一方面加大海外创新药的引入,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扶持国产创新药上市。在这个趋势下,创新药以及相关公司在医保“蛋糕”中的切分比例会维持很长时间的增长,我想对于转型创新药领域的仿制药龙头和典型的研发创新型公司都是利好,其中的投资机会无需赘言。


虽然此次带量采购实施对制药行业影响很大,但是我认为行业底层逻辑并没有发生改变,比如医疗支出占GDP比例持续提高、医药行业信息不对称、高技术和高资金门槛、消费决策链条复杂、集中度提高等等,这决定了医药行业相对很多行业的超额收益率依然存在。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已证明的确如此,美国和日本的医保控费已经实施很多年,而其医药行业的投资吸引力并未下降。我相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医药行业仍旧是最好的投资领域之一。